5月10日下午,長和系創始人、香港首富李嘉誠在出席股東大會後正式退休,他的股東們幾乎承包了香港所有的報紙頭條,來向這位偉大的企業家致敬。
在外界熱議李嘉誠商業版圖、企業家精神的時候,李嘉誠買了多少數字貨幣,佈局了多少區塊鏈公司的投資,也都被人挖掘了出來。
儘管已經到了鮐背之年,但李嘉誠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超過許多同齡人。比如,巴菲特對於比特幣嗤之以鼻,但他卻覺得風險之中自有機遇。巴比特核對多家權威信源,給你呈現李嘉誠在區塊鏈領域的佈局。
曾投1億多港幣到比特幣終端市場
出生於1928年的李嘉誠,現年90歲,比巴菲特大了兩歲。
李嘉誠12歲開始工作,22歲開始創業,近70年的從商經曆書寫了一段商業史上的傳奇。曾連續15年蟬聯華人首富,連續20年蟬聯香港首富。旗下的長和系業務目前遍及全球,包括房產、港口、電訊、酒店、零售、能源、基建等。
經歷了日本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的李嘉誠自稱怕風險,不會玩虛擬的東西。可是讓人始料不及的是在2018年1月份,據香港《大公報》報導,李嘉誠曾在2014年投資1億多港幣到比特幣終端市場,並稱“我就是保守的,(比特幣)絕對有風險”。
具體這個“比特幣終端市場”是個啥,李嘉誠沒有細說。但網上不乏有些文章將“終端市場”去掉,認為李嘉誠購買了比特幣,從而並進一步推算,按照2014年比特幣的價格,假設李嘉誠的成本價是4000元,按照今天的比特幣價格6萬元計算,李嘉誠大約賺了11億元。但據巴比特核對多方信源發現,對於是否直接購買比特幣,李嘉誠本人及其公司並沒有公開直接表態。
投資過兩家比特幣公司
有據可查的是,李嘉誠在2013年確實投資了一家比特幣公司。2013年12月27日,據香港《南華早報》英文版報導,億萬富翁李嘉誠通過旗下風投公司Horizons Ventures投資了美國比特幣支付初創公司BitPay,投資數額不詳。
Horizons Ventures翻譯成中文是維港投資,屬於李嘉誠的旗下投資基金,用於投資高科技領域,周凱旋(Solina Chau)是主要管理人。在知乎上,署名周凱旋的網友用繁體字對此事做了回應:
到了2014年5月,《南華早報》報導,李嘉誠通過維港投資繼續對BitPay投資,文章中稱,“新增投資總額並未對外公開,但是外界認為將達到過億港”。此前,BitPay已經通過A輪融資籌集了3000萬美元。
據此推斷,李嘉誠在2014年投資1億多港幣到比特幣終端市場,應該指的是對BitPay的投資,而非一些文章中所說的直接購買比特幣。據了解,Bitpay成立於2011年,功能類似於比特幣“支付寶”。該公司網站稱,其目標是“讓比特幣成為每個商家最喜歡的支付方式”。
比特幣從誕生之初就一直飽受爭議,在中國,2013年12月,央行等五部委聯合發步關於虛擬貨幣的政策,稱“比特幣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考慮到法律風險,李嘉誠自然不會直接購買比特幣,而是選擇投資為比特幣使用者提供服務的公司。按照曾經參與設計香港匯率制度的香港首席經濟學家約翰·格林伍德(John Greenwood)的說法,“在淘金熱中,鎬和鐵鍬供應商會賺錢。”
投資邏輯源自李嘉誠本人興趣
另外據香港媒體報導,周凱旋解釋維港投資的投資邏輯時表示,“乃根據李先生個人興趣而決定”,因為李嘉誠對身邊所有事物有強烈好奇心。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李嘉誠會投資比特幣這一高風險行業。
2016年2月,維港投資投資了Blockstream,這是業內首家旨在擴大比特幣協議層功能的公司,主導研發側鏈的擴展機制,以連通比特幣區塊鏈與其它競爭幣區塊鏈。Blockstream擁有一支全明星開發團隊,包括幾位比特幣的核心開發者,如Gregory Maxwell,Jonathan Wilkins等。
除了以上被媒體公開報導的區塊鏈項目外,巴比特查詢維港投資官網看到,維港投資的案例中還包含了Digital Currency Group(DCG,數字貨幣集團),DCG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專注於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領域的投資公司,目前官網上列舉的投資項目已經超過90個。
我們會發現,無論是Bitpay還是Blockstream,基本屬於區塊鏈產業的基礎設施。這和其在現實世界中的投資手法如出一撤,最明顯的例子是李嘉誠和其子李澤鉅掌握著英國約1/4的電力分銷市場、近三成的天然氣供應市場,是英國基礎設施資產的最大所有人之一。
但不同於現實世界,比特幣領域還處於發展早期,風險極大,但同時李嘉誠又是對所有事物有強烈好奇心而不是如巴菲特一樣“頑固不化”,這就不難理解前文李嘉誠說的,“我就保守的,(比特幣)絕對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