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08 年誕生以來,區塊鏈已經走過了十餘年的漫漫風雨路。關於區塊鏈以及加密貨幣,一直爭論不休。推崇者說它可以解決信任問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反對者則認為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是零和遊戲,不具有任何價值。如今區塊鏈風口逝去,加上資本寒冬來臨,更是雪上加霜。
寒冬之下,傳統機構的熱情卻從未熄火。如果你認為在這場“新興革命“中,只有區塊鏈世界的原著民,那就大錯特錯了。傳統的證券交易所從來不甘寂寞,一直在這塊土地上”默默耕耘“。
近日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獨立投資管理公司 Invesco 宣布推出“全球最大的區塊鏈ETF”。如無意外,該 ETF 週一就在倫敦證券交易所開始交易。同時,瑞士證券交易所運營商SIX 或將在兩個月內推出XRP 交易所交易產品(ETP),追踪XRP 價格等,此前該機構已經推出了基於比特幣的ETP——Amun Bitcoin (ABTC) ETP和基於以太坊的ETP——Amun Ethereum (AETH) ETP。
這些都是傳統交易所在加密貨幣領域的最新動作。其實傳統證券交易所入局區塊鏈以及加密貨幣早已不是一件新鮮事了,巨頭的動作也一直備受市場關注。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巨頭們的入局也經歷了一番轉變,從偏向技術擴大到代幣及其衍生品,態度方面也從保守到更加開放包容。
就拿納斯達克來說,作為全球第二大股票交易所,其在2015年便入局區塊鏈,投資了區塊鏈技術服務提供商 Chain.com 。如果說,彼時的納斯達克還處於保守狀態,只是股權投資一些區塊鏈技術;那麼到了加密貨幣大熱之時,納斯達克便更為開放。
2018年5月,納斯達克為加密貨幣交易所DX change 提供技術支持;2018年10月,STO(證券化通證發行)大熱,納斯達克順勢推出通證化證券平台;2018年12月3日,納斯達克方面再次發聲,將在2019年上半年上市並啟動比特幣期貨。
據納斯達克官網,2 月 25 日,納斯達克正式上線BTC指數(BLX)和ETH指數(ELX)。據悉,兩個指數以美元顯示,並以 1 BTC和 1 ETH的價格提供“實時現貨價格”,以準確反映BTC和ETH的價格。 2月26日,納斯達克又將這兩項指數加入到了全球指數服務產品(GISO)中。
傳統老牌的證券交易所,猶如一隻只嗅覺敏銳的蒼狼,區塊鏈就像一塊散發香味的誘人的肥肉。
與納斯達克在區塊鏈世界有著同樣佈局的,還有倫敦證券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等傳統交易所。
時間回溯到2015年,彼時倫敦證券交易所(LSE)已經成為區塊鏈項目超級賬本的創始成員,並在早期為超級賬本項目貢獻代碼,不過倫敦證券交易所此後就變得相當低調;2017年7月,倫敦證券交易所宣布與IBM合作,為中小企業創建區塊鏈證券平台;2019 年1月22 日,LSE又宣布與加密貨幣交易所AAX 合作,為後者提供Millennium交易技術;2019年2月25日,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LSEG)領投區塊鏈創業公司Nivaura第二次種子擴展輪融資,融資總額達2000 萬美元。
如果說,前半程LSE還偏向保守,只是專注於區塊鏈技術及公司投資,那麼近日上線的區塊鏈 ETF,則可以視為其自身的突破。根據英國《金融時報》3月9日消息,LSE 將於週一(3月11日)推出區塊鏈ETF。該ETF由管理逾 8000 億美元資產的獨立投資管理公司 Invesco 宣布推出,並將48家不同公司組成的投資組合納入其中,比如台灣半導體製造公司台積電和 CME 集團就在這個 ETF 的名單之內。
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更是早2015年1月,NYSE就投資了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成為其C輪融資的投資者之一;同年5月,NYSE繼續推出比特幣指數(NYXBT); 2018年8月,紐交所的母公司洲際交易所(ICE)創立了加密貨幣交易所Bakkt,推出比特幣實盤交割期貨產品。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一旦加密貨幣合規化,下一步傳統交易所將推出更多的加密貨幣衍生品,不僅局限於ETF以及期貨合約,還可能包括期權、權證等。
商業歷史告訴我們,曾經你看不起的,將把你顛覆。
何況今天,誰也不敢看不起這個領域。儘管區塊鏈以及加密貨幣成長史不過十餘年,但早已不是小打小鬧的難登大雅之堂的“小玩意兒”。
“比特幣將極大地簡化全球貨幣的流動。”紐約證券交易所主席、洲際交易所(ICE)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Jeffrey Sprecher 曾表示,“儘管現在仍然處於熊市,但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資產仍將繼續存在。”
根據彭博社報導,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在 2014 年就對加密貨幣表達過認可,他認為比特幣低廉的交易費用和便捷的大額交易流程使其具備很大的潛力。 “比特幣讓人興奮,因為它向人們展示了低廉的交易費用。比特幣優於法幣,因為你在使用它的時侯不需要局限在一個地區,此外涉及大額交易時,傳統金融工具會有各種不便。”比爾·蓋茨說。
凱捷諮詢公司《2018 年世界財富報告》數據顯示,全球高淨值人士(HNWI)對加密貨幣的熱情持續高漲,近三分之一(29%)的受訪百萬富翁對加密貨幣“非常感興趣”。加密貨幣受到越來越多的主流群體的關注,人們開始投資加密貨幣並進行交易。
隨著加密貨幣受眾人群越來越廣,其價值也越來越大,資本的逐利性促使傳統的證券交易所入局其中也不難理解。
不過,巨頭們入局仍然是謹慎的,主要涉及技術,或以投資的方式佈局,進而發展推出加密貨幣相關產品。畢竟多年以來加密貨幣並未完全合規化(直到現在多國政府仍未將其合規化),而區塊鏈技術則不受這一限制。
就像此次倫敦證券交易所(LSE)推出的區塊鏈 ETF,更多關注的其實是與區塊鏈技術有關,換句話說,其實並不涉及加密貨幣本身。
合規是傳統交易所最為看重的一點,如果加密貨幣不能合規,養老金、捐贈基金以及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可能不太願意投資在這一新興的資產類別。缺乏監管,是這些機構遠離比特幣的主要原因。作為交易所,不得不考慮合規性問題,這是現實需求,也是為自己以及投資者提供保障的有力手段。
納斯達克 CEO Adena Friedman 就表示:“一旦新興數字貨幣行業受到監管,納斯達克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加密貨幣交易所。”
對於投資者而言,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老牌交易所入局區塊鏈,到底有何影響?
首先促進行業合規。
合規是傳統交易所進場的前提,反過來看,傳統證券交易所的入場,可能會推動加密貨幣合規化進程以及相關政策的出台。
傳統交易所本本身俱有較強的資源以及人脈,可以遊說政府官員以及國會議員,轉變監管層對加密貨幣的看法。從業人員告訴 Odaily星球日報,華爾街已經有人開始推動加密貨幣的合規。
換言之,正規軍進場,合規門檻或將淘汰草莽。
就拿近期美國SEC採取的禁令來說,其規定“任何交易所向美國居民提供服務時,需要通過平台加強監管,及時關閉那些違反美國法規進行操作的美國交易員的賬戶。”BitMEX 迫於當局壓力不得不關閉美國用戶賬戶,導致了交易量急速下滑。與 BitMEX 相反,美國合規受監管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日交易量呈逆勢增長。
BitMEX 與 CME 的不同境遇,一方面反映出合規化在加密貨幣領域的重要性;但同時,禁令出台的背後是否有相關公司活動的身影,我們不得而知。
其次,不少人認為,傳統投資者進場,將帶來新的一波牛市。
回看歷史,2017 年 12 月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以及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宣布上線比特幣期貨合約,彼時比特幣應聲大漲,一度達到 2 萬美元。而CBOE和CME都是老牌的期貨交易所,也受美國SEC監管。
因此,最核心的還是合規性問題,一旦合規,則牛市可期。根據前摩根大通首席股票策略師、Fundstrat Global Advisor 的研究主管Thomas Lee 認為,一旦比特幣ETF 獲得許可,預期的大量法幣資本湧入市場,不僅其價格將迅速做出反應,同時對於比特幣的風評將產生積極印象。
此外,老牌證券交易所入場也會形成示範效應,帶來更多的傳統金融機構競相入場。目前,包括摩根大通,高盛、摩根斯坦利、富達、花旗等在內的金融機構都不同程度參與到比特幣清算、衍生品開發和加密資產託管服務開發等市場建設中,甚至於一些互聯網巨頭(Facebook、Google)也開始了區塊鏈的探索。
目前整個區塊鏈技術仍然是不成熟的,比特幣的吞吐能力(TPS)是7筆/秒,遠遠不能滿足一些商業需求(VISA是2000 筆/秒);此外,整個加密貨幣市值目前也只有1300億美元(遠不及Apple公司市值)。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讓更多的人分享到區塊鏈的紅利,而這就需要傳統金融機構以及大型BAT公司入場。
不過,一些區塊鏈初創公司擔心,傳統金融機構入場會破壞區塊鏈固有生態,導致壟斷以及破產。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畢竟後來者有著“先天”的優勢(資金、技術、人才等)。但競爭不一定是惡性的,後來者同樣可以促進整個生態系統的進步,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同樣適用於區塊鏈的世界。對於區塊鏈初創公司而言,機遇與挑戰並存,只有不斷提高自身實力才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