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inbase確認5億美元IPO,估值已達80億美元
十月 29, 2018
Coin和Token有什麼區別?
十月 31, 2018

STO被認為是繼ICO之後的又一金融科技領域重大突破

經過了數月的熊市瀰漫,短暫的蟄伏過後,STO以一種“救世主”的姿態站在了區塊鏈從業者面前,引發了行業的超高關注。STO不僅被認為是繼ICO之後的又一金融科技領域重大突破,被頻繁拿來與IPO、ICO進行優勢對比;更有甚者,一些區塊鏈投資人認為STO是破局當前區塊鏈行業困境的“唯一出路”。

STO一詞在融資語境下確實嶄露頭角時間不長,因為數月前的STO還沒有從ICO內脫離出來另立門戶成為一個新詞。但STO所指的Security token卻並非新鮮事物,ST一直以來都被定位於token下面若干分類中的一種,甚至還算不上主流,彼時的市場主流聲音仍舊是UT。

牛市裡,由於Utility Token可以擺脫監管肆意發幣,成為項目方和投資者的心頭好。躁動的市場情緒裡,以小博大是唯一的追求。此一時彼一時,被割疼了的投資者鎮定下來,發現沒有監管存在,發出來的幣都成了空氣幣,投資已難以為繼。於是才有了大家看到的具有合規證券屬性的STO的崛起。

因何而困?——鏈下信用缺失

區塊鏈被譽為製造信任的機器,目前的現狀卻是只精於製造“鏈上”的信任,而疏於製造“鏈下”的信任。不同於法幣的信用根基在於國家主權和稅收,加密數字貨幣的信用根基在與對技術和算法達成全民共識,這是一種典型的“鏈上”信任。對於BTC和ETH而言,龐大的信仰者基數尚足以支撐其成為“數字黃金”和“數字資產”。但對於其他主打功能性的utility token,僅靠以投機者構成的社群顯然是不足以支撐其價值的,缺乏“鏈下”信用是非常致命的。一旦交易所幣價下跌,鏈上共識崩潰,而又無任何鏈下價值托底,就很有可能面臨“歸零”的尷尬境地。

STO如何解困?——價值上鍊+合規監管

為何最近一段時間穩定幣和STO大行其道,筆者認為重要的原因是穩定幣和STO都能解決傳統UT鏈下價值不確定性的痛點。本質上來看,穩定幣和STO的核心賣點都是把具有鏈下普適價值的資產進行通證化,即資產上鍊。儘管穩定幣項目的抵押物是通過中心化託管的模式來進行的(數字資產抵押模式採用的是智能合約自動託管),但成功打通了鏈上價值與鏈下價值的等號,這也為未來其他資產的上鍊找到了一種可以藉鑑的方式。STO項目就是通過主動尋求監管的姿態,將證券的價值屬性和通證的流動性特點進行結合,在法律框架內保障了通證的價值。

STO是唯一出路嗎?——技術和流量也都是

關於熊市出口的討論逐漸有了一致的論調,STO被寄予厚望。據媒體報導,相關數據統計,現在已經有超過20000名STO發行方在排隊,等著發行自己的證券化通證。這個數字不可謂不高,說明市場的嗅覺還是相當靈敏的。在所有關於如果才能“不歸零”的討論中,回歸鏈下信任似乎成了異口同聲的當前最優選擇。

STO是唯一出路嗎?筆者認為,做有抵押的融資,做有流量的生意,做有技術的基礎設施都是出路。第一條路當然以穩定幣和STO為代表,價值加持是最顯而易見的;第二條路可以參考網易星球的模式,主要以通過加密數字資產為電商、資訊、視頻導流作為變現手段;第三條路,強悍的技術永遠是價值創造的終極手段,特別是在當前區塊鏈基礎設施仍舊不完善的客觀環境下,由MIT教授、圖靈獎得主Silvio Micali領銜的Algorand項目逆市獲得6200萬美元新融資就是最好的例子。

人、物、資產的上鍊規模,是個簡單的標準。相比於互聯網,鏈上用戶到達10%;相較於物理世界的單一資產,鏈上映射達到5%,或許那時,區塊鏈行業拐點才會實質性到來。

//]]>